第160章 磨盘桥头的巧遇(2/3)
,非常不耐储存,没几年也就腐朽了。
看来水泡万年松这个经验,并非福建那边的专利,白沟这里的先辈们,也一样懂得。
但桥上是什么木料呢?不是干也可千年吗,完全也可以用风干的松木啊。
方舒摸着桥栏杆的木桥,仔细分辨着,再次确认,这确实不是松木。
得向当地人请教一下,这究竟是什么树的木料。
这时候方舒注意到了桥栏杆,上面雕刻着好多饰纹,有的是古文字的变形,有的是神像,还有的是五谷,最多的则是磨盘神。
方舒在南桥头见过那木雕塑像,这桥栏杆上的像,跟那个是一模一样的。
方舒一边观赏着这些雕刻,一边缓慢地向南走着。
这样观赏下来,方舒不由得赞叹不已,这哪是什么桥啊,简直就是一件巨大的艺术品。
建这座桥时,也不知有多少匠人参与其中,雕刻了多少时间。
方舒再一次向桥下俯身,看向那些支撑桥身的立柱。
在那些立柱上,也看到了跟桥栏杆上同样雕刻着雕饰。
他真的特别赞赏,古代人对于美的追求,不是如现代人的浮皮潦草。
要说大匠时代,还得是古代。
不对,方舒忽然想到自己思维出了问题。
这条磨盘河的历史他是清楚的,因为自己的家乡也在沿河一线。
他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说,这条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建的,用了整整五年时间,才有了这么一条大河。
没有这条大河时,这里年年洪涝,每到雨季,只能多出去乞讨,等洪水过后,才能回来。
村里的老人说,这条河两岸的大堤,是民工用小推车推出来的。
说是反正所有的男丁全都上,也不知有多少民工,参加了这个巨大的工程,村里有一位老人,当时只有15岁,年龄小,推不了独轮车,就在前面用绳子拉着牵引。
当时是没有什么工资的,全部是义务工,一天管三顿饭,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,虽然非常累,但干得热火朝天。
方舒长大之后,也查过磨盘河的资料,确如老人所说,是在建国的那一年开建的。
那么,这座桥,也